•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99033995K/2025-00195

  • 文件名称:

    关于金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405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布机构:

    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 文件字号:

    金市监办提〔2025〕47号

  • 成文日期:

    2025-07-02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关于金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405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5-08-18 10:58:56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金华市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市市场监管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现答复如下:

    金华市中药产业基础扎实,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初步具备中药种植、研发、提取、深加工、医药中间体及制剂生产等一体化的全流程产业链条。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涵盖灵芝、铁皮石斛、西红花、三叶青、黄精、元胡、浙贝母、银杏等品种,是白术、玄参、杭白芍等浙八味药材传统道地产区兰溪天然药物产业基地、武义有机国药生产基地和磐安江南药镇等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兰溪中成药为主、磐安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药材市场为主、武义义乌有机国药为主的县域特色鲜明的中药产业集群带

    一、产业基本情况

    2024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0.9万亩,全省第三,产量4.46万吨,产值35.0亿元,居全省第一实现规上中药企业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中药全产业规模达156亿元,位居全省前列集聚了康恩贝、寿仙谷、森宇、一方、华润一批在中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知名企业,育有医药工业百强企业1,中药上市公司2家。中药产品主要以中成药、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保健食品为主,拥有中成药注册文号近300个,保健食品批文170余个,其中不乏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如“前列康”“天保宁”“森山”“寿仙谷”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创新,促合作。一是优化产业扶持政策。迭代升级产业扶持政策,出台《金华市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对中药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最高奖励分别提升至4600万元和1250万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最高奖励500万元,扶持力度全省领先。通过政策激励释放创新活力,激发企业产品创新研发新动能。二是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加大产品创新研发投入,推进中成药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培育一批疗效确切、剂型先进、临床价值高的特色中药制剂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国内首个2.1中药改良型新药—清喉咽含片。三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发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寿仙谷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联合申报项目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南昌大学谢明勇院士团队与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签订产品开发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创新项目技术转化和成果落地

    (二)固根基,提质量。一是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选育和推广道地性中药材品种,遴选创建了9婺八味示范药园,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7800亩,产值超过2亿元。武义寿仙谷药业灵芝示范园获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三无一全示范基地等称号方正珍稀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铁皮石斛基地等8个基地先后获评国家中药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三无一全基地。二是规范中药生产加工积极开展中药材全链条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中药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2025年底,全市纳入全链条追溯的中药品种不少于20持续开展GAP示范区建设,推进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生产,全市已有3家企业3个中药材品种顺利通过中药材GAP延伸检查三是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加快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初加工建设,鼓励浙贝母、元胡等品种通过中药材加工共享车间实现产地初加工,确保中药材道地、优质、安全、有效2025年,计划实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1.5万吨以上。持续深化中药(饮片)质量专项整治,磐安开展为期40天的禁硫专项行动,发放技术资料通告7400份,大力宣传禁硫政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三)育人才,优培养。一是开展校院企人才共育共享。建立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双岗、双薪机制,鼓励在金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首席科学家,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打通人才有序流通渠道,2025年完成人才互聘共培80人以上。二是加大中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金职大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磐安现代中药产业学院、磐安职业教育中心等高校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量,增设高技能人才订单班,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所需的产业技能人才,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25年为产业链企业输送人才100人以上。三是推动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加强中药材产业技术队伍建设,构建中药材种植、企业生产加工、部门监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类别开展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适应中药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每年组织中药人才系列培训,开展中药材种植员和中药鉴定技能竞赛,着力培养中药生产、检验、流通和使用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亮品牌,拓市场。一是持续擦亮区域公用品牌。以举办磐安浙贝母产业发展大会、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武义中国·浙产名药暨食药同源健康产业发展大会等大型展会为契机,加大婺八味磐五味武七味兰五味”“江南药镇等地方区域品牌推广宣传,通过标准的制定执行,品牌的授权使用,提高道地性和知名度,实现差异化竞争,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二是拓展延伸中药产业链路。开辟中药衍生产业,推进中医药+”新业态建设,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旅游”“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研学”“中医药+美食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中药与文旅养有机融合新业态,加强寿仙谷、森山小镇等中药文化基地建设,推动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材研学、道地药膳等多元化领域。三是积极打造中药特色街区。整合全市中医药资源要素和技术力量,积极推进古子城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建设,提供名老中医坐诊、针灸推拿拔罐、养生中药代煎、药浴艾灸体验、药膳药茶药饮、历史文化展览等服务,营造浓厚的传统氛围。前往珠海实地考察中药一条街,学习借鉴当地中医药健康消费场景化成功经验,为下一步我市中药一条街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以开展中药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为契机聚焦中药“地域+产品+技术+品牌+文化+服务”六大领域特色,持续在鼓励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人才引培、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不断发力,积极打造我市中药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双轨并行的发展生态,推动市中药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联系人:杨**联系电话: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