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99033995K/2025-00194
关于金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390号提案答复的函
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金市监办提〔2025〕48号
2025-07-02
主动公开

朗读
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药食同源”产业研究支持的建议》收悉,经市市场监管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国的药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食同源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可,国家也高度重视药食同源物质的研究和认定。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明确药食同源物质的动态调整和管理规范,要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为宗旨,遵循依法、科学、公开的原则制定食药物质目录并适时更新。截至2024年8月,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名单已达106种。“药食同源”产业已逐步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驱动我市尤其是山区县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一、产业基本情况
我市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种有药食同源物质资源14种,种植面积约5.06万亩,产量1.89万吨,产值9.1亿元。新“磐
五味”中有四味、“武七味”中有六味属药食同源物质,其中,灵芝年产340吨,铁皮石斛年产665吨,均占全省27%。部分药食同源物质已基本形成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全产业链,培育了康恩贝、寿仙谷、森宇等龙头企业。建成长三角最大药材交易平台“浙八味”市场及全省唯一药旅融合小镇“磐安江南药镇”。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产学研用融合。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联合康恩贝、寿仙谷、森宇等本地龙头企业,开展药食同源产品研发。2024年,通过“百博入企”和“接榜挂帅”等政策,推动多名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铁皮石斛有效成分提取、黄精膳食配伍等技术难题,相关成果已应用于“磐安药膳”系列产品开发,如茯苓馒头、黄精月饼等,并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寿仙谷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联合申报项目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二)加强技术攻关支持。组织申报药食同源及中医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百余项,重点支持“微粉包衣技术在铁皮石斛超微粉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药食同源’理气生津八味饮改善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深化药食同源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5个生物医药类项目入选2025年省“领雁”项目。寿仙谷与高校合作,主导制定灵芝、铁皮石斛ISO国际标准,其“仙芝1号”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南昌大学谢明勇院士团队与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签订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创新项目技术转化和成果落地。
(三)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强化药食同源产业技术供给。目前我市拥有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资源,以及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磐安的省级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为药食同源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等全方位的支持。如浙中实验室的药食同源平台,已与企业合作研发2款产品并实现销售,自研产品5款,其中2款正在进行稳定性试验,3款正在进行药效基础研究及药理机制探究。磐安整合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实验室资源,主导县域内7家企业实验室、政府研究院等创新主体组建“共享实验室联盟”,建立联盟共享资源库,搭建共享开放型实验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我们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引领产业,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我市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科研攻关项目支持。持续加大对药食同源及中医药领域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支持力度,支持申报主体围绕我市优势特色药食同源品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平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协同攻关。不断优化项目申报流程、简化项目申报材料、完善线上申报系统功能,提高药食同源科研项目申报便捷性。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科研专项经费用于药食同源产业科研攻关项目,根据项目重要性、创新性等要素,分梯度给予资金支持。用好《金华市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支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激发企业立足本地道地药材资源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交流。探索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方科技人才相互协同的项目型、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结合“百博入企”和“接榜挂帅”等政策,加强高校和研究院的学术交流,推动高校和企业在药食同源邻域的深度合作。以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为牵引,整合我市高校、研究院、企业等药食同源研究资源,构建设优质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浙中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加快完善中医药与大健康研发—转化—临床—产业体系,打造浙中地区内制剂研发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种质资源库。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研发中心,企业为科研人员提供实践场景,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三)加强科研人才引育培养。依托“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药食同源领域关键技术难题榜单,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研发团队“揭榜攻关”。建立“科研项目+ 人才团队”捆绑引进模式,对成功突破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在全市范围内举办“药食同源创新工程师”培训班,邀请药食同源专家授课,围绕药食同源企业实际技术难题,采用案例分析及实战解题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员应用创新方法思维,帮助学员增强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进而提升我市药食同源企业研发能力,培养出一批高水平药食同源专业人才。
联系人:杨**,联系电话: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