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共富幸福村 | 产业赋能打造致富新“梅”景

日期:2025-07-30 09:49:04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为深入贯彻省委、市委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部署,金华市场监管部门立足职能,联合相关部门,聚焦农村食品安全提档升级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今年来,通过政策集成、标准赋能、品牌培育等举措,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增值增效,涌现出一批食安共富典型案例。

本期是第③篇,兰溪下杜村:产业赋能打造致富新“梅”景。

兰溪市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而马涧镇下杜村是兰溪市种植大棚杨梅规模最大的村,杨梅种植面积超2000亩,其中大棚杨梅1500亩,杨梅总产量2000余吨,所产的杨梅,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全国十大精品杨梅”。下杜村作为“食安共富幸福村”典型代表,联动周边村形成独具特色“五十里杨梅长廊”,通过精深加工与产业升级,形成杨梅全产业“共富链”,2024年兰溪杨梅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增收。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提到“杨梅六月红”,总会让人垂涎三尺,但是这美味最怕雨水——不仅容易坏,滋味也会变差,因此杨梅种植是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经典写照。为了对抗气候,下杜村不少梅农率先开始大棚种植杨梅,自此开启了“精品杨梅”打造之路。

依托“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主体+制造企业”四位一体的协同攻关机制,利用土肥一体化的喷灌滴灌技术,LED灯的补光、转膜系统、温湿度可控系统,下杜村全力打造集物联网管理、大数据追溯深度融合的“数字农场”。通过这几年的设施栽培,不仅提升了杨梅的精品率,而且也获得了更高的收益。目前,兰溪市共有5000多亩设施大棚种植的杨梅,约占全省设施大棚杨梅种植总面积的四成。

“精品杨梅”的打造,直接提高了兰溪杨梅的价格。当“精品杨梅”在市场上卖出每公斤160元的“标杆价格”时,其他梅农的杨梅价格也纷纷提到每公斤60至120元,杨梅产业和产值实现整体提升,梅农的钱包也更“鼓”了。

【从“提篮小卖”到“热销海外”

杨梅具有“头日新鲜、次日色变、三日色味皆变”的特点,如何延长“精品杨梅”采后销售链,成为亟需攻克的难题。陶奉源作为下杜村村民同为兰溪杨梅产业协会的会长,心系梅农,这个难题一直萦绕心中,“市场监管部门帮助联系对接了浙江大学、科技公司,我们研发出了杨梅AI保鲜技术,为果农破解保鲜与加工难题。得益于保鲜技术、新包装技术与全面升级冷链物流体系,杨梅销售半径扩大了。”

今年以来,兰溪市市场监管局主动上门,在标准制定、品牌宣推、监管执法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开展“你点我检”活动6场,检测79批次。与农业农村局联合为梅农提供免费检测300余批次,助力“精品杨梅”出口新加坡、迪拜、匈牙利等国家。

从“红一季”到“全年红”

“精品杨梅”火了,以下杜村为核心,马涧镇其他村组队成立多家杨梅深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指导下,共同建设了阳光工厂,改造升级了生产流水线,改进了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从原先单一的杨梅汁到现在杨梅酥、杨梅酱、杨梅果丹球,其中“陶奉源”品牌产品更是成功入驻多家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

市场上杨梅产量过剩的时候,深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储备杨梅,就能起到稳定杨梅市场价格的作用,不至于让梅农因产量过剩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状况。受益于企业托底收购价,杨梅果价普涨30%,梅农真正得到了实惠。杨梅深加工企业收购杨梅鲜果从去年7400吨提高至16880吨,占本地杨梅总产量的40.19%,杨梅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5亿元,直接带动梅农增收15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0余人,真正实现乡村共富。

从“传统农业”到“农趣经济”

探索“接一连二推三”新路径,下杜村整合精品杨梅风情园资源,建设国际杨梅研究中心,鼓励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发展高端民宿,通过整合亲子采摘、中小学研学等农旅资源,制定杨梅季“一本通”指引手册,展示杨梅采摘游线、农家乐、民宿等信息。积极探索花式营销,借力新电商、网红直播等力量,累计举办“马涧一夏、梅你不行”抖音短视频、“千棵杨梅树认养”“自行车爬坡联赛”等系列活动百余场,吸引游客150万人次,带动片区各村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收入1500余万元。

通过“鲜果销售+产销帮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兰溪市对杨梅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实施数字化培育、监管、推广,推动杨梅产业迭代升级,以一颗小小的杨梅串起共富产业链。兰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食安共富”为契机,通过对本地农产品及食品深加工企业安全监管与服务,推进乡村食品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积极打造一批可复制的食安共富幸福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