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为深入贯彻省委、市委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部署,金华市场监管部门立足职能,联合相关部门,聚焦农村食品安全提档升级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今年来,通过政策集成、标准赋能、品牌培育等举措,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增值增效,涌现出一批食安共富典型案例。
本期是第②篇,解密乌石村共富“食”光。
走进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青瓦乌石的古宅间,农家乐招牌鳞次栉比,厨房飘出的腊肉香与游客的谈笑声交织。云顶人家农家乐里,老板周其华正熟练地为游客端上高山茭白、土鸡煲、三角叉等特色菜肴。“现在我家里房间都住满了,客人说我家的食材新鲜,厨房都弄得干干净净的,在这吃住都很放心!”忙完后,老板津津有味地讲起了他的“生意经”:“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儿没错!”
乌石村作为目前金华地区“规模最大、年接待游客人数最多、营业收入最高、规范管理最早”的农家乐集聚村,像云顶人家一样的农家乐不在少数,但整个产业也存在基础薄弱、同质低价竞争、季节波动大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粗放式数量增长”转向“精细化品质提升”。为破解乌石村农家乐的发展困境,磐安县市场监管局以“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为抓手,通过规范管理、片区联动、多元融合、全链管控、全域示范等一系列“连环招”,助力乌石村农家乐产业再上新台阶。
【从“无序竞争”到“规范管理”】
乌石村农家乐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早期因缺乏统一管理,农户各自为战,营销无渠道、竞争无秩序、服务无标准等问题突出。为破解困局,磐安县市场监管局协同多方力量,以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账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为抓手,从源头规范服务流程与食安标准。这一模式的推行,让农家乐装修返工率大幅降低,合规经营率显著提升,成功扭转“粗放式数量增长”的旧态,为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深化农旅融合,推动农家乐从“吃农家饭”向“体验农趣、感受文化”延伸。一方面,引入豆腐工坊、猪栏咖啡、小巷酒馆等新兴业态,丰富游客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磐安药膳星级餐厅认定,邀请名厨开班培训等形式,指导农家乐推陈出新,打造磐安特色小吃及磐安药膳等本土化精品美食,留住乡味,彰显特色,有效吸引游客资源。目前,全村农家乐总数达206家,其中常年经营数量达112家,床位超4000张、餐位8800余个,去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元。
【从“一村独兴”到“片区联动”】
乌石村的“食安共富”模式不仅惠及本村,更带动周边11个村“连片兴”。以乌石村为核心,推动尖山玉山台地片区组团发展“大乌石共富联盟”,引导各村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农家乐+”产业,挖掘“一村一特色”,形成湖上村、向头村、横路村等农家乐集聚村,形成一条跨区域共富示范带。目前,全镇农家乐总数达373家,吸引省外“旅居候鸟式”游客100万人以上,真正实现“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
【从“分散管理”到“全链管控”】
以“规范建设+源头把控”为抓手,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从“各管各事”的分散模式向“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升级。一方面,以标准化建设强基础,通过打造4D厨房、净厨行动等举措,推进农家乐厨房管理透明化、食品存储超市化、工具容器整洁化、食安管理智慧化、自查自纠常态化;另一方面,以源头溯源控质量,游客品尝的高山茭白、腊肉等多为村民自种自产,既保障新鲜安全,又带动农产品销售,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食安管控,让“村民种得安心、游客吃得放心、产业发展更有信心”的良性循环持续运转。
【从“品牌培育”到“全域示范”】
聚焦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推动乌石村向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样板迈进。深化“食安共富”模式,同步完善“大乌石”片区联动机制,坚持“一村一策”激发各村潜力,强化政府、村集体、市场多元参与,多维度打造“农家乐+”食安共富幸福村样板,以更鲜明的品牌形象、更规范的食安保障、更丰富的业态融合,打造全省“小切口撬动大共富”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