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本报消息(记者 罗奕)近日,我市全面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百日整治攻坚行动,督促特种设备主体责任落实到位、风险识别管控到位、隐患排查整改到位,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特种设备结构复杂、载荷多变、体积庞大,为加强源头管控,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特检大脑”“96333”等平台基地,优化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防范预警模式,为监察机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作为全程可视、可控、可溯源的特种设备应急处置指挥平台,“96333”可精准分析困人次数较多的重点场所、企业、设备,倒逼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履行主体责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该部门还建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分类管理等管控机制,健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动态处置的隐患闭环管控体系,确保线上预警隐患100%及时处置到位。
此外,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应急专家、技术专家、监察队伍等专业队伍,现已建成以特种设备应急处置指挥中心为枢纽、132家一级救援单位为主体、39家二级救援单位为补充、20名专家为技术支撑的应急救援体系,技术专家将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开展风险识别、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抽查等行动。目前,全市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A证人数20人,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B证人数728人,实现每万台特种设备至少配备1名A证安全监察员,全市96个基层所每个所至少配备2名B证安全监察员。
为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我市建立“三查”制度,即查使用单位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查设备使用登记、检验有效期,查验作业人员持证情况,确保特种设备、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档案、维保等运行台账健全,在用特种设备在检验有效期内,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定期校验。同时,采取企业自查和部门抽查方式,重点检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证件真伪等情况,并对作业人员是否按规程操作,是否存在违章作业行为进行核查。
在保障特种设备运行稳定方面,我市常态化开展赋码督查,实现在用特种设备实时赋码,赋码率持续保持在99.5%以上。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维保、检验、监管等相关人员开展扫码作业,扫码作业率达95%以上。结合“浙江特种设备在线”隐患排查功能,我市实现线上设备100%全覆盖排查。截至5月7日,全市累计现场核查单位35385家,检查设备51086台,发现一般隐患8391项,整改6633项,立案处罚29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