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99033995K/2021-04352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市场监管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重点

  • 发布机构:

    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 成文日期:

    2021-02-26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市场监管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重点

    日期:2021-02-26 15:31:01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今年以来,金华市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和省局“50200”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树立“整体、智治”理念,坚持“唯实、惟先”导向,建立“周督月评季晒”机制,深入开展对标比拼活动,重点做好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为建设“重要窗口”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

    一是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我局主动服务,迅速指导相关企业开展应急审批申报,快速提升医防疫物资产能,保障疫情防控需求。全市口罩生产企业高峰期达1466家、日产能超过5000万只,企业数量和产能均位列全省第一

    二是开展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我局始终把“保供给、稳质量、守底线”作为首要任务,全省率先编制防疫物资整治作业指导书,实施“一报两课”举措,开展全范围行政约谈、全覆盖抽样检验、全链条监督检查,共走访巡查企业超过5000家次,发放《告知书》2000多份,签署《质量安全承诺书》1000余份,抽检产品375个批次,抽检合格率超过65%,不合格产品全部后处理到位。

    三是全力查处涉疫违法案件。全市系统共计查办各类涉疫情违法案件465起,查处问题口罩697.92万只,移送公安36起,涉案金额2198余万元。我局迅速查办“4.20”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材案,案值达1600余万元,该案件被列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头号案件。加强防疫产品出口认证监管,辨别各类证书200余张,25家企业取得63张CE合规的证书,立案12起,其中对义乌某咨询机构立案查处60万元,成为全国涉疫认证三大典型案例,受到认监委肯定。

    (二)突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创新企业开办“三个零”服务。我局创新推出企业开办“零成本、零审批、零上门”服务举措。全省率先实施“商事登记钉钉审”,审核时间从平均2 小时压缩至40 分钟,实现企业开办“零见面 ”。推动公章刻制政府买单改革落地,累计受益企业4.7万家,减免企业开办成本1410万元,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承担企业开办“智能登记”改革全省试点,全面打造了外网“智能申报”、内网“智能审核”、前端“智能展示”、后端“智能分析”的全链条、立体化、智能化登记企业开办2.0版本,实现企业开办“零审批”。截至9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22万户,位居全省第二。央视财经发布《2019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金华排在全国经济活跃城市综合排名的第9名。

    二是证照分离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型落实省“证照分离”2.0版本,全市“实行告知承诺”事项达到100项,市场监管领域涉及的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上线全省市场监管领域首个“告知承诺”闭环,实现食品经营许可审批平台与“互联网+监管”平台实时对接百分百核查,已推送食品经营监管对象2381家。

    三是精准纾困助力市场主体活力提升。高效平稳完成“两直”资金发放,共覆盖帮扶对象8.09万家,兑付“两直”资金8.45亿,补助对象的数量、补助金额位居全省第四。义乌数字赋能“两直”补助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陈奕君副省长的批示肯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完成动产抵押融资146.9亿元、专利权质押融资12.6亿元,商标质押融资8亿元。启动“双千”强基计划,构建小微企业长效帮扶机制。实施“千人千播”计划,培训直播学员10750人,实施“百厨千艺”计划,打造金华餐饮文化和“金字招牌”。组建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三师服务团”,对接服务111家省级小微企业园,累计走访1803家入园企业,解决问题1141个。金华小微企业活力指数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二。

    (三)坚持改革引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持续提升浙政钉“掌上执法”应用和范围,“互联网+监管”改革工作被列入金华市重点改革项目,获评2019年度金华市政府数字化转型优秀和创新案例。金华成为全国首个发布“互联网+监管”第三方评估城市,选送三个监管领域数字化转型案例、五大类第三方评估典型应用场景,为全省最多地市。全市通过浙江省行政执法平台开展行政检查69.4万户次,全省第一;现场执法掌上执法应用率99.98%,全省第二,跨部门联合监管率11.26%,事件处置率100%。承担浙江省“互联网+监管”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试点,完成认领和编制行政处罚事项671项、行政强制事项14项、行政检查事项192项、其他事项11项。

    二是完善均衡化年报模式。金华均衡化年报工作模式得到全省推广,截至9月底,全市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分别为96.98%、85.9%、92.3%, 各项指标均列全省前列。

    三是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梳理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等14个重点部门高频监管事项清单,建立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31项,对监管事项和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完善改造,探索“简单执法综合化,复杂执法专业化”,全年共参与跨部门任务数502个。全省率先开展信用风险监测分类监管试点,全市完成双随机任务1999个,应用信用规则任务1720个,应用信用规则率达77.2%,检查市场主体30777户次。

    四是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制定《告知承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打造“告知承诺+信用监管+联合惩戒”的放管服监管闭环。依职权开展市场主体主动注销,对多年未年报、未纳税企业探索实施强制吊销,加快名存实亡的“僵尸企业”有效退出。全市共公告吊销未注销企业拟强制注销企业2183家。依法吊销企业3548家、农专社286家,依职权注销个体工商户7421户。全市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31082家,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8706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企业270家。

    (四)深化“三服务”赋能产业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完成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新增省级标准化专业(分)技术委员会1个,为主和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标准9项、国家标准302项,制定发布“浙江制造”团体标准207项、金华市级地方标准46项,培育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67%,农业标准化生产达66%。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排名全国第五,全省第四,全市有967家企业发布达标结果1297个,编制发布对标技术方案98个。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省级试点项目3个,寿仙谷医药、横店东磁获评2020年浙江省标准创新优秀贡献奖,发布“浙江制造”标准46项,排名全省第二。

    二是聚焦打造质量品牌标杆。全市新增“品字标”企业57家,并列全省第一,完成率127%。加强“品字标”品牌建设,出台“四个百分百”作业指导书,全域推进质量承诺“品字码”“四个百分百”全省试点,全省率先试水“浙江制造 金华好货”系列直播,举办浙江制造品牌出海专项培训,打造全省标杆。举办高质量发展产业提升训练营,重点指导9个细分产业质量提升,保温杯(壶)行业入选全省10个重点特色产业质量提升计划。推进质量强市创建,开展全民质量教育行动,首次推出全市质量信得过班级成果发布活动,浙江华统成为全省首个获评省政府质量奖的农业企业,质量强市考核连续6年蝉联A等。

    三是营造知识产权培育保护良好生态。全市新增发明申请6067件,专利授权量26414件,知识产权贯标97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完成168件,注册商标3.6万件,万人发明拥有量达12.88件。我市商标窗口受理商标注册3155件,累计受理量达22464件,均居全省第一,全市首个全域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农好好”商标,“永康方山柿”、“磐安云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批,金华火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化体系、磐安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县(市、区)创建列入试点。围绕金华市八大细分行业,重点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成立金华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办理电商案件1782件,结案1764件,结案率98.9%。

    四是发挥计量认证技术支撑作用。出台全省首个区级财政保障强检经费政策,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6万台件,受检率100%。推动衡器产业质量提升,行业年税收首次破亿元,年产值超60亿元,拉动就业2万余人。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审批自我声明,累计受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相关申请488次,取消16家机构检验检测项目196项目。全面承接CCC免办业务,受理申请23批次,累计金额超290万元。完善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四建三查”监管模式,联合检查机构80家次,暂停资质2家,立案查处5家,责令整改57家。新增“浙江制造”认证证书99张,排名全省第二。

    (五)强化执法整治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市系统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686件,罚没款共计5349.5万元,其中,查处大要案数1062件,查处食品案件724件,移送案件117件。开展商业秘密保护“十区百县千企”建设计划,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1家、示范站(点)11家,市级商业秘密示范企业126家。

    二是创新网络交易监管机制。承担全国网络交易监测平台首批省级应用试点,全力推进监测模型开发和监测线索应用。上线全国首个移动互联网交易监测系统,完成监测近6万条次,筛选涉嫌违法线索100余条。完成市域范围内移动电商底数建库,对全市840家“虚拟地址注册经营主体”开展定向精准监测,对监测发现的轻微违法问题采取了网上“云约谈”。

    三是构建广告监管“五位一体”模式。坚持“日常监测、信用监管、行政约谈、案件查处、专项整治”监管模式,共监测广告72万余条次,违法广告320条次,全市广告违法率为0.04%。加强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含有升值投资回报承诺的房地产广告、投资理财广告等重点领域广告监管,全系统共查处各类广告违法案件337件,罚没款289. 6万元。

    (六)紧扣安全监管保障群众利益

    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清单》,推进基层食安办星级分类管理工作,4397名基层食品安全协管人员以“学习+考试+竞赛”形式参加能力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先后开展春安行动、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保健食品、冷藏冷冻食品等专项检查10余次,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单位逾12万余家次,立案查处724起。完成10家放心肉菜超市建设,小餐饮“五化”改造1996家,食品小作坊 “5S”管理创建60家,华东物流中心通过农批市场规范化建设验收。推动金义综保区肉类口岸建设,已清关肉类标柜200个共计5000吨,同比增长20倍,上交各项税费近1600万元。创新酒店“三段式”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制止餐饮浪费获得省局章根明局长、市委陈龙书记的批示肯定。

    二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改革,全国首创场车“12345”智慧监管项目获总局肯定,全市1026辆场车接入智慧监管平台。气瓶安全质量全程溯源监控平台共监控工业气体充装单位11家,安装二维码气瓶18.2万只,建立充装电子档案10.8万份。实施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隐患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广应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评价系统和重大风险隐患日志管理信息系统,两个应用单位分别为3733 家和16852家。加快推进电梯应急服务平台建设,年底前安全责任保险覆盖在用电梯总量的70%以上,96333专线应急服务平台覆盖在用电梯总量的90%以上。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举办蒸汽泄漏事故应急演练,建成浙中首个特种设备安全科普基地。

    三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共发放92家,其中工业产品许可证发放14家、注销3家,食品相关产品许可证发放78家、撤销2家、注销6家。生产领域监督抽查计划共安排76种产品1697批次,其中市级安排52种产品651批次(含开发区),县级安排47种产品1046批次。开展9个块状产业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立案138起,梳理建立隐患清单4项。对国抽7件、省抽150件、市抽50件、外地省市移送152件共359家次生产企业开展不合格后处理。

    (七)坚持问题导向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自我加压民生实事项目。在省局下达目标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放心农贸市场创建35家, 完成率120%,学校食堂智能“阳光厨房”已完成建设412家,完成率158.5%,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已完成70家, 完成率107.7%。一场一策推进商品市场“五化”提升工作,全省市场“五化”提升现场会在金华召开。

    二是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积极畅通多元化诉求渠道,延伸维权服务触角,完善消费维权网络。受理投诉举报咨询223368件,同比增长105.2%,其中消费投诉52568件,举报125422件,咨询45378件,有效处理率达100%,共挽回消费者损失3002.45万元。全市已培育放心消费单位34125家,完成率189.58%,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4440家,完成率262.55%,放心工厂11335家,完成率251.89%。放心消费单位、放心工厂完成数均列全省第一,无理由退换货承诺全省第二。

    三是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累计完成审查文件3157份,调整涉嫌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文件10份,废止5份。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助力纾困减负,全市累计减免房租8.7亿元,电费1.56亿元,天然气4000余万元,自来水费425.7万元,转供电累计清退违规电费390万元,立案13起。

    二、2021年工作思路

    我局将围绕省局“四大战略”要求,以战略意识、战略认识、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十四五”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监管领域工作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智慧化、现代化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建设“重要窗口”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一)改革试点要实现新突破。探索开展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最大限度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交还给企业和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扩面,探索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加快建设数字化事中事后监管中心,创新“双随机+联合”“双随机+信用”常态化协同监管机制,继续做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国家试点工作,形成以信用为驱动,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的信用应用体系。

    (二)服务发展要汇聚新动能。贯彻落实省局质量提升示范行动任务,以保温杯壶产业为重点,聚焦“8+N”细分行业推动产业质量提升,持续推进“品字标”品牌培育,探索完善品字标四个百分百工作试点。继续做好“浙江制造”标准、商标、专利培育工作,建设全省首个专利监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知识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推进义乌、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三)安全监管要开创新局面。着力深化抽检分离改革,建立健全全程质控体系,打造食安保障体系;推动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星级创建,确保基层食安办专兼职人员、专管员、第三方监管人员业务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开展“浙冷链”系统的应用及推广,推动流通领域食品溯源管理。着力在厂(场)车智慧监管省级试点、锅炉智慧监管、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分级评价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提升特种设备智能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着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地方特色块状产业风险隐患排查,做好缺陷产品召回工作。

    (四)民生实事要迈上新台阶。加快放心消费建设创新试点,深入实施“满意消费长三角”、“放心消费在金华”升级行动,扩大行业和领域创建范围,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经营者自律、行业自治、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合理制定智能“阳光厨房”、农村家宴建设计划,推动农村家宴建立菜单制定、食材配送、厨师管理、宴庆管理等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乡村星级农贸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商品市场“五化”提升改造工作增量扩面、提质增效。

    (五)监管执法要聚焦新目标。秉承“攻大奸、戒小过”的执法理念,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紧盯“八大万亿”产业链,破解行业“潜规则”,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产品质量风险。加大网络监管稽查力度,重点打击网络传销、不正当竞争、侵犯知识产权、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利用网络新型技术手段,加强部门、企业联动,促进我市网络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以“商业秘密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商业秘密保护站点的提升改造。以省级商业秘密示范区作为“一站式”护企维权的桥头堡,实现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维权执法的快速融合。

    (六)队伍建设要展示新风貌。抓好主责主业,全面提高队伍质量。深入实施“培训、练兵、比武、评优”一体化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系统文化建设,宣贯系统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打造新时代“红盾标兵”品牌。抓好融合党建,引领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