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国庆来临,各类保健品进入消费高峰期,经销商通过电视、媒体、健康讲座、免费检测服务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昨天,市消保委、兰溪市消保委联合发布消费警示,特别提醒消费者,选择老年保健品时须注意防范,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及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攀升,肥胖、高血压和高血糖、亚健康疲劳乏力等疾病都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而宣称有相应疗效且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保健仪器、食品成了商家虚假宣传的重头戏。据统计,兰溪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居金华市首位,为20.5%,其中空巢老人占了两成多。
今年以来,兰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立案处理了多起违法推销保健品案件,其中一起移送司法部门。根据兰溪市消保委受理投诉情况看,一些不法经营者常采用以下各种手法吸引消费者眼球:一是夸大疗效、缺乏诚信,提出所谓能药到病除、根治等口号,并作出能在一定时期内见效、无效退款等承诺,一旦没有效果,消费者要退钱,经营者便以个性化差异、效果不明显应继续服用来推脱或一跑了之;二是大打“亲情牌”,开展免费活动,听课就免费发送鸡蛋、毛巾、肥皂等小礼品,甚至用免费请客吃饭、免费旅游等手法引诱老年人上当;三是听健康讲座,邀请所谓专家或播放电视录像讲授健康保健知识,对消费者洗心洗脑,兜售商家的保健品;四是专家义诊,聘请所谓专家坐堂,为上门顾客免费义诊,并为顾客“量身定制”所谓健康套餐,推销保健品,甚至利用普通食品充当保健食品来推销。
据消保委工作人员分析,目前许多老年人对保健类商品的认知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概念模糊,许多人不知道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其实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同时当前市场上一些保健食品,通过包装、标签、说明书、宣传资料或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其治疗功效,有意误导消费者;二是意识淡薄,许多人选择购买保健类商品主要是亲朋好友推荐,有的是贪图听课有免费送东西的好处,并不是自己主动到市场选购,时间一长,受到蛊惑而购买,从而白白蒙受损失。
因此,我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请广大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类商品时注意:一是保健类商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非人人适合,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购买使用;二是多学一些医疗保健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及防范意识。建议购买时不要被夸大的宣传所迷惑,不要把对健康的赌注压在保健食品上,而忽视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同时要多采纳年轻亲属的意见,多听听子女及亲属的看法;三是注意保健品外包装上的标志、名称、主要成分、适宜人群以及相关部门批号、批文是否齐全,以免买到伪劣保健品;四是不要轻信商家所宣传和承诺的保健品疗效。目前有许多电视台开设有保健类节目销售保健品,由于电视购物没有实体商铺,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或受骗,对消费者索赔和维权极为不便。